地震后应重建"心灵家园"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让很多人失去了生活家园,同时他们的“心灵家园”也受到了极大创伤。对于灾区的同胞来说,重建生活家园,有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并不难,但重建美好的“心灵家园”,则需要你我发自内心的力量。昨日,记者就如何重建地震幸存者和在义四川灾区的务工人员的心灵家园,采访了义乌市宁静心理咨询中心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宁静老师。
灾后三个心理应激反应阶段
宁静老师首先和记者谈到了地震灾难发生后,幸存者心理反应的三个心理应激反应阶段:“恐慌、震惊”、“短期反应”、“长期反应”。
“幸存者的这些心理反应包括了因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感和自己身体受伤、亲人丧失而出现的情绪、思维、行为等一系列应激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幸存者最开始常表现为对地震的强烈恐惧,特别是对再次发生地震的恐惧,周围环境的一响一动都会诱发幸存者又一次身临地震情景的感受,表现为心慌、肢体发软、盲目地奔跑、跳楼等行为。同时幸存者出现强烈的无助感、怀疑、困惑、麻木、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以否认眼前所发生的事实作为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
倾听和陪伴是最好的抚慰方式
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后,70%的人都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自身的努力,慢慢恢复到内心的平衡状态,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原始的韧力和复原力。但30%的幸存者会出现防御反应、生理反应以及心理病理反应。防御反应表现为早期幸存者拒绝否认事实、警觉性增高。生理反应表现为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而心理病理反应则表现为持续的睡眠障碍、恶梦不断、经常在梦中惊醒、惊叫等。
宁静老师认为,早期的灾后心理干预面对的是全体幸存者,重点是做到倾听、同感、鼓励和陪伴。她说:“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鼓励他们讲述对过世亲人的各种感受,鼓励他们用当地或自己喜欢的仪式纪念、送别逝者。这一阶段不适宜做深入的心理干预。所以,默默地倾听和陪伴是最好的抚慰方式。”
早期灾后心理敢于可以这么做
据了解,后期的灾后心理干预面对的是30%的人,这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时间数月或数年之久。宁静老师介绍,当前早期的灾后心理干预,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请允许他说出对整个事件的描述,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各种感受。
◆支持与接受他表达情绪、允许他哭泣,例如:“我就在这陪着你。”
◆帮助他说出感受,例如:“你一定难以接受。”
◆用肢体接触来表达对他的关心同情,例如:握住他的手、拍拍他的肩、给予拥抱等。
◆协助找到支持团体或有关的社会资源。
◆收起伤痛,重新站起。
◆当他悲痛哀嚎、哭泣不止时,不必过多说:“不要再难过了”、“不要再哭了”、“不要伤心了”,这样的安慰话语对悲伤者的痛苦帮助较小。
◆尝试着去了解、去接触悲伤者此时的心境,陪着他默默的哭泣,陪着他去谈内心的哀伤与遗憾等感受,陪着他去说出内心自责与对死者的歉疚感。
◆当悲伤者表示想一个人静静哀思时,请默默地陪在一旁,让悲伤者静静独处。
宁静老师告诉记者,对悲伤者的陪伴、支持与安慰,有重大的意义与功能。具体表现在当我们能够接触到悲伤者内心最深层的哀伤与痛苦时,这样的陪伴、支持与安慰能够让我们与悲伤者的痛苦、绝望的心灵产生一种连结,而这样的连结对于正陷入孤独无援、悲伤无助、痛苦不已的悲伤者来说,虽然不能减轻其悲伤的心情,却能陪着他去承受、去经历、去走过这段痛苦生命历程。
对象不同方法不同
“在进行心理干预时,我们还要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区别对待。”宁静老师介绍,地震给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了深深的伤害,使得他们不愿去想,但又不得不想。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尽力去回忆当初的情形,并逐步加深,然后让他们把堆积的情感全部发泄出来,这可减轻很大一部分压力。
“而对于成年人的心理危机干预要采取‘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原则。”宁静老师表示,恐慌、害怕深埋在成年人心里,难以消除,要尽力让他们回到“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状态,用心做事去淡忘回忆,这将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
让受灾四川籍员工情绪得到宣泄
人在经历一场特大灾难刺激后,都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心理疾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疏导,就可能出现一些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表现为心悸、失眠、梦魇、情感麻木、记忆力障碍,以及因为恐惧而出现失忆,心灵受到重创,甚至可能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倾向。
宁静老师介绍,应激障碍细分为急性和创伤后两类。“现在有许多受灾四川籍在义乌的务工人员所表现出的心理反应,也都不亚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宁静老师建议大家首先要对他们表示理解同情,同时企业应尽量让他们知道家乡的救灾情况,告诉他们会有无数的力量来帮助他们。此外,企业还应创造条件让家中受灾的员工能相互倾诉,把焦虑不安的情绪宣泄出来。
相关热词搜索:养生
上一篇:正常人或许也有心理问题
下一篇:自我激励有益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