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莫再“冻” 明辨6种“假感冒”
“秋冻”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但要注意因时制宜,因人而异。
初秋,尚有夏天的“余火”,暑热未消,气温仍高,甚至“秋老虎”肆虐,显然“冻冻”无妨,无须急忙加衣。此时不但谈不上“秋冻”,而且也没有必要去“冻”。如果说“冻”,也只能是指注意降温,以消除炎夏残存的暑气,不要让身体太热。
仲秋时节,气温开始逐渐下降,虽有些凉意,却不甚寒冷,秋高气爽,景致宜人,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是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天下养生网)若捂得太厚,会导致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有违于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法则,应该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适应暑往寒来的气候变化,并配合各种体育锻炼,为越冬打好基础。
进入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骤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中枢神经功能尚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若不注意防护,身体很快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老年人体质虚弱,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受寒后往往不能像青壮年人那样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所以,小儿及老年人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造成健康损害。
网络配图 与正文无关
除此之外,深秋时节受到寒冷刺激后,不仅容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旧病复发,甚至还会使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因此,患有这些疾病的人,不但不能“冻”,反而应该及时添衣,(天下养生网)注意保暖,尤其要加强腹、背和双足等部位的防寒保护。此时适当的“秋捂”,对健康会大有裨益。
当心迷惑人的6种“假感冒”
到了深秋,感冒又成为大家口中的“流行语”。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乏力、高烧……这些真的是感冒了吗?其实,感冒也会作假哦。因为越来越多的医生发现,有几种疾病的症状与感冒相似,且常常容易被误解。
假感冒之一——季节性流感
虽然都叫感冒,但流感和普通感冒从症状和传染性上却表现不同。一般来说,普通感冒症状轻,流感症状重;普通感冒传染性低,而流感传染性强。普通感冒主要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鼻咽部症状;而流感鼻咽部症状轻,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等。(天下养生网)通常,普通感冒一周痊愈,流感病程可能更长。
防治有方:可试试钩藤蜜茶。蜂蜜、钩藤各15克,绿茶1克。钩藤加水500毫升,煮沸3分钟,去渣,加入蜂蜜与绿茶;日服1剂,分3次温服。
假感冒之二——过敏性鼻炎
患者会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类似感冒症状,并伴有轻度发热,乏力头痛,但对抗病毒药或清热解毒的中药却有“抗性”。和感冒相比,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部症状更严重,流清鼻涕,鼻痒程度重,时间长,有时会持续一两个月。
防治有方:1.鼻过敏者须避开过敏原,如花粉,家中尘螨、毛毯或动物皮屑等。2.平时少食用冰凉食品或较寒性食物。如冷饮、冰凉瓜果、大白菜等。
假感冒之三——月子病
在产后出现关节酸痛、畏寒、怕风等类似感冒症状,有可能是产后受了风寒湿邪,伤及关节、筋脉、肌肉组织所致,民间也称为“月子病”。
防治有方:产妇在产后短期内尽量别吃冷饮、用冷水,尤其关节处更要注意保暖。秋冬季出门要戴帽子;出汗后一定要在室内等晾干后再出门;不能用凉水洗脸、洗手、洗脚、洗澡。
假感冒之四——大叶性肺炎
主要由肺炎链球菌引起,会出现高烧、咳嗽、打寒战等类似感冒症状。大叶性肺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患者都会发热,并且在进行X光检查时,(天下养生网)肺部可见明显的实质性变化。受寒、疲劳、醉酒、淋雨引起的感冒,都可能诱发大叶性肺炎。
防治有方:预防大叶性肺炎应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加强耐寒锻炼;避免淋雨、受寒、醉酒、过劳等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肝炎、糖尿病和口腔疾病等。
假感冒之五——急性肾炎
发病前2~4周常有上呼吸道炎症和扁桃体炎症,表现为咽痛、流涕、鼻塞及低热,容易被误诊为感冒。事实上,有一部分急性肾炎就是从感冒发展而来的,这在年轻人和小孩身上比较常见。患者通常会出现尿色深、泡沫多,有些患者还有面部水肿。此时,最好去医院查个尿常规。
防治有方: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通常需2~3周,待肉眼血尿消失、血压恢复、水肿减退即可逐步增加室内活动量。3个月内宜避免剧烈体力活动。为防水肿,急性期宜限制盐、水、蛋白质摄入。
假感冒之六——乙型脑炎
会出现发烧、头痛、咳嗽、咽痛等“假感冒”症状,流涕轻微。患者在发烧、头痛的同时,有恶心、呕吐、嗜睡现象,7~10天后热度才退,其他症状缓慢消退。
防治有方:最主要的预防手段是接种“乙脑疫苗”,其次是灭蚊。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补足量液体,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毫升,小儿每日50~80毫升/公斤体重。
上一篇:深秋养生护体实用3技巧
下一篇:立秋后小心"阴暑"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