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气血 治病要诀
对瘀血证的认识有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两端,血液在血管里流动,靠气的运行、推动和固摄,气行则动,气滞则止。
“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之与血如影随形,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的推动作用来自宗气,宗气主帅血贯脉行于心,周流全身,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滞、气虚都可使血液运行不畅而致瘀。因此调气血也有行气活血化瘀和益气活血化瘀的区别。
气滞血瘀证组方时活血药加行气药,根据瘀血所在的部位不同组方用药有别:
1、头面、四肢、周身血管的瘀血用通窍活血汤,用于脑外伤头痛。用药特点:通窍用麝香、酒、葱,辛香行散,温通开窍。
2、胸中瘀血用血府逐瘀汤,用于胸痹、心痛 膈下逐瘀汤用于肝硬化、腹腔肿瘤。用药特点:在胸胁用柴胡、枳壳、桔梗,宽胸利膈,通降胸胁之气。
3、腹部瘀血用膈下逐瘀汤。用药特点:在膈下用乌药、香附、枳壳,调理肝脾,舒肝理气。
4、少腹部瘀血用少腹逐瘀汤,用于妇产科瘀血疾患。用药特点:在少腹用小茴香、官桂,温通下焦。
5、肢体瘀血用身痛逐瘀汤,用于痹症日久气虚,血瘀治以益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益气活血化瘀法主要用于中风病。
在用药特点上,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是各方共同的,所配伍的行气(通气)药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而异,有规律可循。
对血瘀证病因的认识不应只限于气滞、气虚两端,尚有寒凝血瘀(外寒、内寒)、热壅血瘀、邪毒入营、痰火湿热、产后恶露、金刃所伤、久痛入络等因,或因瘀致虚、或因虚致瘀、或虚实夹杂、或大实有羸状、或至虚有盛候等,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可合辛温行气、甘温益气、温经散寒、清热泻火解毒、清营凉血、除湿化痰等法,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使攻不伤正,补不碍邪。针对病因辨证施治,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才能为血瘀证赋予新的内容。
上一篇: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调理
下一篇:养血自修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