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周仲瑛九字养生真经

2012-12-05    已有 人阅读  
  周仲瑛:1928年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届国医大师。  周仲瑛外...

  周仲瑛:1928年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届国医大师。

  周仲瑛外表非常年轻,鹤发童颜,脸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谈吐机智敏锐,令人好生羡慕。提起他的养生之道,他说,简单自然,生活规律,饮食平常,就是最有效的养生之道。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即是招”,而周仲瑛的养生之道也颇有此意。用孙思邈的话来说,就是“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九字养生真经

  周仲瑛的一位学生曾经总结他的养生秘诀,九个字:“吃得好,睡得香,想得开。”这九个字折射出的,其实是周仲瑛淡泊安定的生活态度。

  说周仲瑛“吃得好”,并不是指经常吃什么山珍海味、滋补保健品。相反,他的一日三餐其实就是老伴亲自作的平常饭菜,但他都能吃得津津有味,从来不挑食,更不暴饮暴食。用俗语来说,“心中有美味,自然能嚼得菜根香”。

  “睡得香”,周仲瑛的众弟子都有体会。周仲瑛不管是忙碌紧张还是相对空闲,也不论环境安静还是喧嚣吵闹,他倒头便能睡得着。曾经有一次,他的学 生随他到建湖诊治肿瘤病人,正赶上修路,道路异常颠簸。就在大家心烦气躁、怨天尤人时,却发现周仲瑛已经在前排的坐位上呼呼大睡了!晚上,这位学生和老师 住在一起。由于到了新的环境,加上白天的忙碌兴奋,学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久发现,一边的老师却早已酣然入梦!

  “想得开”,更能得到家人和众弟子的认可。8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周仲瑛历经磨难和坎坷,有过困扰,受过屈辱,经历过失败,赢得过荣誉,但他都 能心态淡定,做到宠辱不惊。当然,这种境界并不是短期修炼的结果。学生们透露,周仲瑛的秘诀在于,分析解决问题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能够拿得起;闲暇 休息时,则心境平和,杂念全无,能够放得下。周仲瑛勤于思考,善于领悟,但绝不冥思苦想,殚精竭虑。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能够科学而合理地用脑,避免了不健 康的用脑方式。

国医大师周仲瑛九字养生真经

  保持生命活力

  周仲瑛生活俭朴,不追求物质享受,唯以读书为平生最好。其实,研读医书,不仅是他的兴趣爱好,也是他的养生秘诀。在品读经典过程中,周仲瑛结合 临床,常能悟出切合实用的辨治方法,顿悟之后的喜悦油然而生。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就他独特的“学乐养生真法”!

  周仲瑛说,自己一般不过度熬夜,尤其在退休以后,养成了按时就寝的习惯。闲暇时,他会和家人一道散散步,聊聊天。而出道的弟子登门拜访,也往往是他最高兴的时候。学生的近况如何,有何新的感悟,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常常一聊就是半天。

  周仲瑛在教学、临床、科研上总是把济世活人作为最高标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治病无数,年愈八旬,还坚持为人看病。由于医术精湛,显著的临床效 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周仲瑛每周上六次门诊,每次都要诊治40余号患者。就这样,在忙碌的生活中,周仲瑛的精神专注而充实。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 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医好了不计其数的病人同时,周仲瑛自己也保持了生命的活力。

  理论举例:国医大师周仲瑛:燥湿浅识

  燥之与湿,虽如水火之对立,但又若水火之既济,两者盈亏失调则病,治当视其主次消长以调之,务必注意做到:润燥不助湿,燥湿不伤津,“以平为期”。

  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流湿,火就燥”。据此,燥湿两者,阴阳属性泾渭自明,故《医门法律》说:“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水流湿, 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并强调“燥气终属于热”。但进而言之,燥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如《医醇剩义》认为:“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 则燥而凉,以燥为全体,而以热与凉为之用,兼此二义,方见燥字圆通。”说明燥邪为病,具有从寒、从热双重病理特性,不能“专主一边,遗漏一边”,如(《医原》)“寒搏则燥生,热搏则燥成”,而吴鞠通亦有“燥属次寒”之说。

  湿为阴邪,多与寒热复合为病,“热蒸则湿动,寒郁则湿凝”(《医原》)。可随五气而从化,故燥之与湿,亦可因果杂合同病,如《医原》说:“往往始也病湿,继则湿又化燥……往往始也病燥,继则燥又夹湿”,呈现“燥中有湿,湿中有燥”(《读医随笔》)的错杂局面。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燥湿有如水火互济的关系,保持不干不润的动态平衡,病则盈亏失调,互为影响,燥湿同病,转化相兼。其病理特点为“燥胜则干”,表 现为阴血津液的亏耗不足;湿性濡润,为津液的潴留不能输化,故治燥需润之,治湿应燥之。对燥湿同病的机理,《医原》解释为“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夹湿,湿 郁则不能布津,而又化燥”。简约说明燥湿转化相兼之理。并指出“燥为湿郁者,辛润之中,参苦辛淡以化湿;湿为燥郁者,辛淡之中,参辛润以解燥”。并基于燥 湿同病同治,提出“故治法有发汗、利水以通津液者,有养阴滋水以祛痰涎者”。证诸临床,如“湿胜则濡泄”,泻利必伤津,津伤则燥成,是湿从燥化之理也。肿 胀,肝肾阴伤,燥郁不能行水,津液失于输布,水湿停聚,是燥从湿化之变也。由此可见燥湿杂合治疗的必要性。

  从燥湿与脏腑的关系而言,湿盛病在脾,燥则涉及胃、肺、肝、肾,互为交叉复合,表现为脾湿胃燥、脾湿肺燥、脾湿肝燥、脾湿肾燥等多类证候。

  脾湿胃燥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脾之湿赖胃阳以运之;胃为燥土,喜润恶燥,胃之阴赖脾湿以濡之。脾升胃降,燥湿互济,共同承担运纳之职。脾为湿困,阳气不运, 固不能腐熟水谷,但胃有燥火,津液不能濡养,釜中无水,又何能熟物,若脾湿与胃燥并见,则脘宇痞胀如堵,饥不能食,胃中灼热嘈杂,口干苦而黏,大便干结, 舌苔底白罩黄,边尖红,脉濡滑。治当润燥并治,相制相成,可选麦冬配半夏,石斛配厚朴,芦根配厚朴等,临床多见于胃胆等消化系统疾病。

  脾湿肺燥

  若属脾湿肺燥,痰湿上干于肺,而见咳喘痰多,质黏色白,胸闷脘痞,纳差;肺燥津伤,又见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口干。苔腻边尖红,脉小滑者,则当 辛宣凉润,可用杏仁、苏子、紫苑、款冬、百部、法半夏,伍沙参、麦冬等。若燥郁不能行水,而又成湿,湿郁不能布津,而又化燥,以致肺燥津伤,水停胁下者, 可配大量桑白皮、冬瓜皮、泽泻、白术、茯苓等。他如肺肾阴虚,水泛为痰,咳嗽痰多,用熟地、当归合二陈汤,亦属同义。临床可见于肺痨合并慢支、渗出性胸膜 炎等病证。

  脾湿肝燥

  肝脾同病者,多为湿困脾运、土壅木郁、木少滋荣,而致脾湿肝燥。脾之水湿留聚,而为鼓为胀,腹部青筋显露,面黄目黄肤黄,因湿郁化热耗伤肝之阴血, 以致血燥瘀结成癥,形瘦色苍,齿鼻衄血,手掌红赤,苔黄质红,脉小弦滑。甚则肝虚及肾,下汲肾液,耗劫真阴。治当滋阴利水,用生地、麦冬、楮实子合茵陈、 猪苓、泽泻等,滋阴不碍湿,利湿不伤阴。临床可见于多种肝性腹水、癌性腹水之类的病证。

  脾湿肾燥

  脾湿肾燥者,既可源于肝,亦可本于肾。肝肾乙癸同源,精血转化相生,故脾湿肝燥,久必及肾,而致肾燥阴伤,脾湿有余。此即“脾恶湿、肾恶燥”之理 也。由于水湿内聚,影响三焦的气化,津液不能正常敷布,成为有害的“邪水”,以致面目浮肿,身肿,腹满,水毒上逆,则呕恶不食,烦躁不安,喘咳气促;肾燥 津伤,化源涸竭,则小便赤涩量少,欲解不得,甚则尿闭不通,大便多秘,口渴索饮,苔黄质红或少苔,脉小数。治当滋阴润燥,助肾化水,淡渗利湿,必要时还当 下其水毒。药用生地、麦冬、玄参合猪苓、茯苓、泽泻、白茅根等,若兼湿热瘀结,腑气不通者酌配大黄、桃仁、川牛膝。临证适用于肝病之阴虚臌胀及肾功能衰竭 之湿热阴伤病证。

  总之,燥之与湿,虽如水火之对立,但又若水火之既济,两者盈亏失调则病,治当视其主次消长以调之,务必注意做到:润燥不助湿,燥湿不伤津,“以平为期”。

相关热词搜索:国医 中医 名家 名人 养生

上一篇:国医大师李振华:五和养生 贵在力行
下一篇:国医大师郭子光:养生养德 天人合一

这么好的内容,赶快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