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患者年轻化 3大症状预示早期病已发生

2011-06-24    已有 人阅读  

    指导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科教授 唐北沙
 
    【核心提示】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据流行病学统计,在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目前全国约有170万人患有帕金森病,但患者的就诊率非常低,由于人们普遍缺乏帕金森病防治知识,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低下,甚至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专家提醒,帕金森病不是一天就发生的,也不会一下变得非常严重,所以患者本人以及家属要高度警惕,应通过各种生活细节早发现、早就医。
 
    帕金森患者越来越年轻
 
    临床发现,帕金森病发病似乎正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低于50岁发病的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病情进展比老年患者更迅速。专家认为,这或许与人体生理状态越年轻,相关病理改变或发展越快有关。由于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所以暂时没有有效办法让中年人及早开始防范。目前对于该病的干预,更多还是发病后而非发病前。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中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而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该病普遍发病高峰是50岁以后开始,大约发病人数占此年龄段人群的1%;而我国近年有调查数据显示,65岁以上发病率大增,达到1.7%。发病人群的男女比例相差不大,虽然发病没有明确的遗传因素,但却带有遗传易感性。
 
    药物服用太久副作用也大
 
    目前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
 
    专家称,这两者都可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一般来说,都会先经神经内科进行药物疗法,药物实在没法治疗时,再经神经外科手术参与。
 
    据介绍,在帕金森病早期,药物确实可以较好地改善症状。但服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必须长期服用,而一旦吃药超过5~8年,80%的患者就会受到药物比较严重的副作用影响,且药效会一天天丧失,直至微效、无效。
 
    专家表示,药物治疗在临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使用后,患者的病情会越来越难以控制,它的副作用也会渐渐显露并且加重。像尿频、尿急、便秘等,都可能是药物服用太久带来的问题,可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而相应的是,它的疗效越来越差。
 
    “脑起搏器”疗法也有禁忌
 
    帕金森病是大脑内缺少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引起的,神经控制命令不能传达,手脚由此不听使唤,中期(即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病人,建议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介入正在逐渐普及,现今世界上最前沿的“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俗称“脑起搏器”,已在帕金森病患者中逐步推广。
 
    该外科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医生在患者头部钻2个小孔,在立体定向仪指导下,将电极植入脑部相应控制神经核团,再在胸部皮下植入2个火柴盒大小的刺激器,通过刺激器发放的电脉冲阻断异常,帮助病人重建神经传导通路,以控制帕金森病病情。
 
    有手术指征的病人,越早治疗获益越大,但它只适用于明确诊断的原发性患者,如果是帕金森综合征或其他相类似疾病,进行该手术则无效。
 
    三大症状预示早期病已发生
 
    运动障碍。可以概括为:运动难,进行随意运动启动困难;运动少,自发、自动运动减少,运动幅度减小;运动慢,随意运动执行缓慢。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逐渐减弱。有些会出现语言困难,声音变小,音域变窄。吞咽困难,进食饮水时可出现呛咳。
 
    震颤。表现为缓慢节律性震颤,是从一侧手指开始,波及整个上肢、下肢、下颌、口唇和头部。典型的震颤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指病人在静止的状况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主要累及上肢,两手像搓丸子那样颤动着,有时下肢也有震颤。个别患者可累及下颌、唇、舌和颈部等。
 
    强直。即肌肉僵直,致使四肢、颈部、面部的肌肉发硬,肢体活动时有费力、沉重和无力感,可出现面部表情僵硬和眨眼动作减少;身体向前弯曲,走路、转颈和转身动作特别缓慢、困难。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动作消失,步幅缩短,结合屈曲体态,可使患者以碎步、前冲动作行走。(杨蔚然 伍西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身体发僵要警惕帕金森病
下一篇:老人嗅觉失灵当心帕金森病

这么好的内容,赶快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