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的诊断依据

2011-06-10    已有 人阅读  

  湿阻指因环境潮湿,湿邪侵及肺卫所致。以头身困重、酸楚,纳呆、脘痞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疾病。

  3.湿温[瘟]:病程长,病情重,发热不解,肥达反应及伤寒杆菌培养阳性。

  2.气分湿热证:身热不扬,肢体沉重疼痛,脘腹痞胀,纳呆欲呕,口腻不渴,或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化湿浊。

  2.初起头晕蒙如裹,周身不适,四肢懈怠,脉濡缓。继而可出现身体困重,或周身酸楚不适。微热少汗,脘腹痞胀,纳呆,便溏,口渴不欲饮水。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缓。

  2.三痹:病前1~4周可有咽部红肿疼痛。持续低热,关节酸痛,血沉加速,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

  [诊断依据]

  1.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但以脾胃虚弱者易患。常发生于梅雨潮湿的季节,或久雨初晴之时。发病缓慢,病势缠绵。

  本病初起在肌表,若表证不去,湿邪可从热化而为湿热入里之证。

  3.可无明显体征,实验室检查亦可无异常发现。

  4.疰夏:发生于暑季,常每年夏季反复发作,病程可迁延数月。

  [辨证论治]

  1.湿郁卫表证:头身困重,脘痞腹胀,纳呆,不欲饮水,疲乏思睡,微有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苔白腻,脉缓。祛湿解表。

  1.感冒:四时皆有,起病急,病程短,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鉴别诊断]

  3.脾虚湿困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困重,脘腹痞闷喜揉按,纳呆,厌食油腻,大便溏薄或泻泄,舌质淡胖,脉濡缓。健脾渗湿。

  《时病论·秋伤于湿大法》:“冒湿之病,得之于早晨雾露,云瘴山岚,或天阴淫雨,晴后湿蒸。”

  湿阻又名冒湿、伤湿。湿阻病名首见于《中医内科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警惕猝死高发的“魔鬼时间”
下一篇:研究表明:脂肪堆积部位决定患病风险

这么好的内容,赶快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