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声音难进校门 或因缺乏现实问题研究

2011-03-13    已有 人阅读  
 目前,我国的教育亟须发展心理学给予基础性的支撑。然而,当前心理学界的声音很难进入我国各级教育机构。我国每年的教育规划,都有重大研究课题,但是每年报上的1000多个心理学项目,批下来的还不到3%,这是...

     “目前,我国的教育亟须发展心理学给予基础性的支撑。然而,当前心理学界的声音很难进入我国各级教育机构。我国每年的教育规划,都有重大研究课题,但是每年报上的1000多个心理学项目,批下来的还不到3%,这是为什么?”在4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二届祟德学术论坛”上,研讨会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受着高考升学率与就业、独生子女成长、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留守及流动儿童发展、儿童青少年价值观取向等带来的巨大压力,而这些由社会变迁所产生的问题,正是发展心理学重点研究并为教育提供解决方案的内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桑标介绍。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发展心理学的声音难以进入我国教育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盛华分析:“主要是因为,目前发展心理学进行的大部分是学院派的描述性研究,缺少针对社会变迁出现的热点、难点等现实问题,使用我国的研究工具、进行具有中国国情、解决问题式的研究。”
 
    好的个案也有。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的两个研究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200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启动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重点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性重点项目,也是目前我国心理学领域布局全国最大的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董奇教授介绍,围绕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学业成就、社会适应能力等个体发展重要领域,他们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10万名6—15岁儿童青少年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研究目前已经有了收获,“建立了我国第一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指标体系,研发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化的测查工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儿童青少年的各项心理发育特征常模和我国第一个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大型基础数据库。”
 
    这个成果,不仅为今后我国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评估提供了标准工具和参考,更重要的是,“对今后建立我国适合国情的,以学生全面发展状况为核心的科学、客观、可测评、可操作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进一步支持开展教育质量相关学科建设和综合性基础研究,使用客观数据揭示我国教育质量现状、衡量教育质量的差异状况,以及对弱势群体建立多元帮扶机制等,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董奇说。
 
    金盛华最近完成的《中小学生价值观与社会处境分化、自尊心及社会信念的关系》的研究,是围绕目前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价值观形成因素进行的,“研究当初就遇到了洋工具不适合国情的问题,于是我们编制了特别针对青少年价值观测量的《青少年价值观量表》。”金盛华介绍,研究结果非常乐观,我国中小学生在国家认同、集体主义、环境保护、学习观、金钱观及权力观6个研究维度中,前三者得分都居于前列。金盛华认为,“这说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总体是向上的,同时也说明,儿童青少年社会信念和价值观的引导,需要从更为广泛的社会心理概念上来进行。”这一研究,由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我国中小学的价值观教育,铺垫了科学设计的基础。
 
    近十几年,西方发达国家从政府投入、学科建设、专门机构设置和科研项目布局等多个角度,都加大了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并开展了系列大型项目。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从科学发展整体趋势出发,也加大了这方面的研究力度。然而,像上述研发适合国情的工具、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并不多。为此,申继亮呼吁:“我国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必须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对现有的研究理念及方法进行挖掘和转化,关注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等现实问题,让发展心理学研究在教育界发出声音。”(本报记者 赵雪)

相关热词搜索:心理学

上一篇:人在悲伤时一定会流泪吗?
下一篇:老人甘愿“被啃老”的背后 如何平衡天伦之乐

这么好的内容,赶快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