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心理测评分寝室,复旦这样做合理吗?
今年,复旦大学2007级学生将按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的心理测评报告进行寝室分配,报告依据学生在测评中反映出的“适应度”,给出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寝室分配方案。这是复旦大学首次尝试引进心理测评为学生寝室分配提供参考。
心理测评系统包含个人意愿调查及心理测量两部分:前者要求学生填写自己希望或避免被分配在同一寝室的同学姓名;后者则主要针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
在整个测评系统中,个人意愿由人工进行统计,其统计结果将占整个评估结果的51%,心理测量部分的数据则由系统设定的一套计算方法自动统计,对整个评估结果产生49%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结果被定义为寝室内部和谐程度指标——“适应度”。
根据心理测评分配寝室合理吗?
正方:合情合理
以往由于寝室分配导致的学生纠纷甚至案件让很多人揪心,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消费观念等都会有差异,因此难免会产生矛盾。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刘明波告诉记者,在以往来中心咨询的学生中,就有寝室关系相处不好的案例。
现在寝室分配多数是根据注册的先后时间随机安排的,而且多数学校也限制学生随意调换寝室,这样就使得寝室关系相处难度增加了。而因为寝室关系紧张而导致的伤人事件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虽然可以学到很多处事方法,但是,更多的是在矛盾和迁就中实现,如果可以让性格、习惯更为相近的人住在同一个寝室,就能降低甚至避免这种磨合导致的机会成本,何乐不为呢?
这个心理测评除了可以为寝室分配提供科学解释外,还可以作为对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个初步评估,毕竟大家相处了一年,如果某些人被大多数人都分在避免分在同一寝室的名单中,那么对这样的学生也应做密切监督,了解是否是心理原因导致于其它人关系不佳,便于学校适时关注和进行心理干预。
反方:适应社会要先适应舍友
人生是个大舞台,学校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教给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和沟通的技巧,按心理测评分配寝室固然可以避免矛盾,但是也剥夺了学生就此学习面对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以前的小公主小少爷,必须在磨合中学会理解和约束自己,都把他们放在一个寝室,只会放大他们的骄傲自大和自私自利。
除了缺乏磨合这个原因,相同的环境也可能让这些人的缺点膨胀,兴趣爱好、习惯相同的人,很难发现自身的某个爱好是不好的,更不会改正,缺乏差异的寝室,造就的会不会是优点相同,缺点类似的人呢?喜欢购物的只会在这种环境里比拼吃穿,爱好网游的整夜网上厮杀,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而在不同个性的人组成的寝室中,大家却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罗素说过“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我们的招生还是教学都采用这种形式,为什么寝室分配非要整齐划一呢?
据调查,我们从别人身上学到的东西比我们从学校学习的东西还要多,如果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教育的目的是不是就会被扭曲呢?学习更多的东西,才是我们来学校的目的,那么与人相处就不能避免。
本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92fef0100b0gb.html
相关热词搜索:复旦
上一篇:研究发现公布自己的目标反而增加失败几率
下一篇:笑话“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