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白领为新型毒品的易感人群
■编辑说话
近日,著名歌星满文军及其妻子在朝阳区一歌舞厅包房内涉嫌聚众吸食毒品被公安机关查获,现场多名人员尿检呈阳性,警方在现场发现摇头丸等部分毒品。随后的新闻报道称,满文军等10人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14天,其妻被依法刑事拘留。
消息传出,社会舆论颇感意外乃至震惊。一贯以朴实憨厚、健康“浓情”形象示人的满文军,引来网友一片失望之声。人们对这位优秀歌手的“堕落”表示“不懂”,有人据此“拷问”娱乐圈的“毒水”到底有多深?为什么演艺界这些风光无限的明星一而再地爆出毒品丑闻?满文军等人吸食的摇头丸、K粉与以往的鸦片、海洛因毒品有什么异同?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戒毒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所长陆林先生。
■娱乐明星和白领阶层已成为新型毒品的易感人群
满文军涉毒案发之后,有文章对娱乐界明星涉毒“大盘点”:摇滚女歌手罗琦、艺人贾宏声、零点乐队部分成员及歌手沙宝亮、歌手谢东及其女友、导演张元及雕塑家米丘……
有人说,在娱乐界艺人吸毒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对此次满文军涉毒案件,陆林教授的观感也是“见多不怪”。他说,几年前,有关方面在研究讨论如何加强禁毒宣传时,就曾提出:能否树立起一个明星或公众人物戒毒的“正面教材”,来告诫青少年吸毒的危害。但是,由于完全戒掉毒瘾难度极大,这样一个“正面典型”人物很难找到。
陆林教授说,对于毒品,我们中国人始终是深恶痛绝的。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就是鸦片战争,1840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由此中国从一个独立国家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像镇压反革命一样,镇压贩毒者。从1952年至1980年左右,我们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不存在吸毒犯罪的国家。
1980年以来,毒贩首先是从我国周边国家如缅甸“金三角”地区的罂粟种植区域,转运毒品,在此过程中部分毒品流入我国境内。公安机关抓捕的吸毒人员从最初的几万人、几十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100万人。陆教授和他的同行们都认为实际的吸毒者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陆教授说,在南方有一个大型强制戒毒所,接受强制戒毒者达几千人。“看到他们蹲在操场上黑压压一片,真是触目惊心!其中大部分是18岁至25岁的年轻人,有些人还是高校学生,多才多艺,很多人还能表演节目,各展所长。”看过那些节目,陆教授说心情特别沉重,感到惋惜。
从事多年的专业研究,陆教授认为目前海洛因、吗啡等传统毒品的吸食状况呈稳定状态,但是摇头丸、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的吸食呈上升态势。这些新型毒品最近10年以来在吸毒者中间扩散,演艺明星、公司白领已成为新型毒品的易感人群。这是由于毒品价格昂贵,吸食者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其次,新型毒品的吸食具有聚众性、娱乐性的特点,吸食者常常将其藏匿于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娱乐场所,进而成为聚会狂欢时的群体性行为。故此,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场所也是公安机关打击毒品犯罪时排查的重点。
■新型毒品对身体的损害远甚于传统毒品
传统毒品是指由罂粟中提取的鸦片、吗啡、海洛因以及从古柯中提取的可卡因等。吸食传统毒品海洛因的主要症状是,毒瘾上来时非常痛苦,身体内仿佛有无数只蚂蚁在啃噬筋骨,令人痛不欲生。
新型毒品主要有摇头丸、冰毒、K粉、大麻、麻古等。传统毒品主要是麻醉药品,而新型毒品则主要为兴奋剂、致幻剂等精神药品。新型毒品的戒断性症状,譬如身体上的痛苦确实没有传统毒品海洛因那么严重,但是它所造成的“心瘾”则与传统毒品相同。陆林教授特别指出:“心瘾,是戒毒的世界性难题。”
由此可知,新型毒品具有欺骗性。许多青年人聚会时将吸食摇头丸视同嚼嚼口香糖,只不过是在“玩玩儿”。殊不知,它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损害要远远甚于传统毒品。服食摇头丸,人的兴奋感强,尤其是在娱乐场所的灯光、声乐刺激下,服用者显得更加活跃、快乐。但是它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对人的认知力、智力产生的障碍,都在兴奋过后。
据说,在某些地区医院的精神病科就医时,医生常常先发问:“你是不是吸毒?”可见,吸毒导致精神病已成一种常态。新型毒品导致精神障碍,让人产生幻觉、幻想,抑郁、多疑,怀疑有人要杀自己、害自己。于是,在幻觉幻想中,就先下手把要杀自己的人杀死,造成犯罪。还有人在幻觉幻想中选择自杀,从高楼跳下身亡。另有人在吸食新型毒品后,神经亢奋,心跳加快,一天一夜不停地讲话,行为失控,不能自已,最后心脑血管衰竭而死。
因吸毒引发的各种犯罪已屡见不鲜,譬如偷盗、抢劫、卖淫、贩毒等等。在美国,约70%的犯罪源于吸毒。
吸毒、注射毒品还导致皮肤病、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据统计,在艾滋病患者中,30%-40%有吸毒史。另有报道称,在个别省份这个数字比例高达70%。
■吸毒不启发灵感,用毒品缓解压力如同“饮鸩止渴”
其实,早在满文军涉毒案发之前,就有媒体针对娱乐圈的“毒瘤”病灶求医问诊:为什么娱乐明星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毒案”?吸食毒品是否可以缓解艺人所承受的压力?毒品对创作灵感是否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
陆林教授认为,毒品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都是相同的。他在工作中接触的吸毒者,不仅有艺人,也有干部、经商者。但是,由于明星的社会关注度高,吸毒所产生的负面舆论效果自然要大于常人。
娱乐圈中人生活没有规律,常常昼伏夜出,事业上也面临起起伏伏,难免产生心理压力乃至心理问题。但是解决问题,需要走正规途径,可以看心理医生。寄希望于用毒品减压、放松神经,如同“饮鸩止渴”,走的是歧途。
至于用毒品来激发创作灵感,陆教授认为那不过是为吸毒寻找借口。“创作灵感需要艺术的积累和沉淀,而吸食毒品后人的思维常常是无序、混乱的。所以,毒品与创作灵感完全没有关系。”
娱乐明星吸毒事件一再出现,是和这些明星们的认识陷入误区有直接关系。娱乐界讲时髦、时尚,同时也很虚荣,很多人认为吸食摇头丸、K粉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于是追求刺激、享乐,聚会时拿出这些东西“哈一下”可以显出自己的“高级消费”。
更深层的原因,还同内心的空虚相关。他们自然知道吸毒违法,但是很多人都存在侥幸心理:不会被警察发现,于是一再触碰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底线。
“体育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会受到禁赛处罚,为什么娱乐明星吸毒却没有相应的‘禁演’措施?”
这说明,在公安机关的法规惩处之外,还需要行业规范,毒品在娱乐明星中屡禁不止,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确实应该由行业订立相应的惩处条款。
上一篇:各年龄段前列腺炎的特点
下一篇:震颤;颤症;颤振